水稻三大病害稻熱病、紋枯病、白葉枯病,三大蟲害褐飛蝨、二化螟、瘤野螟=> 非化學農藥防治方法

https://www.agriharvest.tw/archives/12753
文/苗改場生物防治分場副研究員 朱盛祺、苗改場生物防治分場研究助理 鄭志文
稻熱病由病原真菌所引起,分成葉稻熱病、穗稻熱病,前者危害葉片,後者危害穗頸、枝梗及穀粒。清明節前後為好發時節,常於水稻第一期作造成農業損失。於水稻存活期後、分櫱盛期及孕穗期,施用亞磷酸、液化澱粉芽孢桿菌等非化學防治資材,可誘導植物抗病力,預防病害發生。

紋枯病由立枯絲核菌第一融合群亞群(Rhizoctonia solani AG1-IA)所引起,好發於分櫱中期至成熟期,造成稻穀稔實不良與稻株倒伏減產。預防方面,施用亞磷酸可強化植物免疫力與抗病力,使病原菌不易入侵;治療方面,以亞磷酸混合枯草桿菌、木黴菌、放線菌等有益微生物,可達到良好防治效果。

白葉枯病由病原細菌所引起,於分櫱盛期危害葉片或葉鞘,病徵包括葉鞘褪色、枯萎、根系發育不良、植株矮小,造成稔實率降低。預防方面,施用矽酸爐渣或炭化稻殼,增加水稻體內矽含量,加強植株硬度以抵抗病原菌入侵;治療方面,噴施液化澱粉芽孢桿菌、放線菌及亞磷酸等,誘導抗病力與拮抗能力。

褐飛蝨屬遷移性昆蟲,伴隨氣流長距離遷移,強風有利於移動,故颱風過境後常造成水稻田褐飛蝨族群密度上升。成蟲主要棲息於植株基部吸取汁液,世代短可快速繁殖,嚴重時將造成稻田整區枯萎,俗稱蝨燒。於水稻孕穗期,若每叢植株蟲口數達5隻以上,建議施用稀釋1千倍苦楝精進行防治。

二化螟好發於水稻第一期作,通常每期作可發生2~3世代。其產卵於葉片,初齡幼蟲先集中葉鞘取食至2~3齡後,蛀入稻莖造成植株枯心或白穗,嚴重時使產量損失達50%以上,可於插秧後懸掛二化螟性費洛蒙誘蟲盒誘殺成蟲。另外,可於幼株期觀察稻株,一發現葉鞘變黃10%~15%時,立即施用蘇力菌;若二化螟進入葉鞘或莖內,則已無防治效果,因此須注意用藥時機

瘤野螟屬長距離遷移昆蟲,1年發生7~8世代,以水稻第二期作發生密度最高。幼蟲將葉片縱捲並藏於其中,取食葉片上表皮及葉肉組織,僅留下白色下表皮,降低其光合作用能力,影響稻穗千粒重、稔實率、穗長及穗重,降低產量與品質。可於插秧後懸掛瘤野螟性費洛蒙誘蟲盒誘捕雄蛾。另外,水稻第二期作孕穗期至乳熟期間,若發現成蟲或每叢植株有3~5片葉片遭幼蟲危害,可施用稀釋1千倍蘇力菌或稀釋400倍苦楝精,7天後再噴施1次,防治未孵化幼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