麥香遠播,本土小麥復興之路

https://www.agriharvest.tw/theme_data.php?theme=article&sub_theme=article&id=3653&hash=2ee5be09580d1f5690ab60395cbd752b&fbclid=IwAR0__XPvhwdmfMySo2-34gSUl9EUsc6aE3LK-VCfg9Wg1ylGrv44GVh1ULU
大雅區實施農業機械化,實施不整地省工栽培,「11月中旬時播種,在水稻收割的前兩天,把種子撒入田中,將稻草剪斷蓋在上面,可以保持水分,還可以防止鳥害,讓小麥不會剛撒下去就被吃掉。」另外,農會與麥農契作面積達87公頃,並以每公斤24.5元的優惠價格向農民收購,若符合金門縣品質標準的種子級小麥再加2.5元

臺中大雅,彰化大城、臺南學甲、高雄美濃、苗栗苑裡、宜蘭員山都能看見小麥身影,主要供應於磨粉作為麵包烘焙用,臺灣各地逐漸吹起了本土小麥風潮。

品種名稱
育成年分
生育天數
公頃產量
(公斤)
栽培特性
台中選2號
1983年
120~125
3,500~4,200
中高筋硬紅麥,由於生育期短,為市面上主流品種;主要用於製酒,講究風味特性,麵粉蛋白質含量較低。
台中34號
1992年
124~130
3,500~4,400
高產、種子大,播種量宜增加10~20%,由於生育天數較長,栽培面積不多。
台中35號
2017年
137
4,300
適合機械收穫、友善環境及有機種植,為臺灣第一個低筋小麥品種。由於麵粉蛋白質含量高,適合做蛋糕、餅乾。
台中36號
2019年
137
4,370
較台中選2號具耐性,中筋白麥,麵粉蛋白質含量達12.4%,適合研發麵條相關製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