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甲 馬聿安 3甲稻,13甲小麥,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

馬聿安十八麥/台中市大甲區開元路87之2號/0912-306120
https://youtu.be/RKDUEqy0F1A
準博士馬聿安 讓小麥價值翻三倍
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6964/1557137
馬聿安十八麥 磨粉、釀酒樣樣好
http://www.chinatimes.com/newspapers/20150808000923-260116 
研發新品種 以契作創造台灣小麥文化 世界翻轉中 20170514
https://youtu.be/IIcLMd3f37Y

 「台中很適合種麥!」他四處收集資訊,發現台中在日本時代種了許多小麥,面積曾經高達一萬多公頃,中興大學還留有豐富的種植資料。他一頭栽入研究當年使用的品種、機具並加以改良,就這麼種起來了。 然而,小麥採收之後沒辦法磨,才是問題所在。台灣種小麥的人少,小農更少,根本找不到適合少量麥子的磨粉機,一開始只能將麥子低價賣給大麵粉廠。馬聿安覺得不甘心,又發揮研究精神到美國、日本、澳洲四處尋找適合的機器,最後受限於預算,乾脆自己設計組裝,終於磨出自己的麵粉,並成立品牌「十八麥」,用以紀念1918年出生的外祖母。 本土小麥創造獨特價值 相較於進口麵粉每22公斤300至500元的價格,「十八麥」每20公斤就要1800元,明顯高出許多。問起為何會有烘焙業者願意採購?馬聿安自信的回答:「吃過就知道。」「十八麥」標榜百分之百的純麵粉,完全不添加任何改良劑,和市售的白麵粉相較,採用歐式方法磨製,可以保留較多麩皮與胚芽。最重要的是,他們接到訂單才磨粉,而且是小批次磨粉,新鮮度是進口麵粉所遠遠不及的。 馬聿安表示,「很多麵包師傅有這樣的觀點:我只做我敢吃、愛吃的食物,我們也一樣。」找到對的客戶,創造出好的食物經驗後,銷售自然順水推舟。

 串聯青農打組織戰 相較於多數青年農民屬農二代,父母均自教職退休的馬聿安,總笑稱自己是「農創業」,「沒有資源、人脈,一切只能自己靠時間累積。」但也正因為如此,他少了許多農二代常見的傳統包袱,不需要為了觀念不同,跟父母衝突、抗爭。 台灣的青年農民不多,三十歲以下的農民不到兩萬人,許多資源都爭取不到,馬聿安決定積極串連。 一開始,馬聿安推出「毗耕計畫」,尋找理念相同的農友契作。在透過農委會甄選第一屆百大青農之後,在家鄉大甲跟幾個談得來的青農決定成立「大甲雜糧產銷班」,由他擔任第一班班長。產銷班能夠整合人力、物力、資源及經驗,不僅農機具使用率提高,也能有效推展相關的耕作技術與共同銷售。這班成員成績傲人,包含馬聿安自己在內,共有四位當選農委會第一屆「百大青農」。 「現代的農業工作者,不能只是過著日出而做、日落而息的生活了,要對整個農業的上下游要有全備觀點,」馬聿安提出觀察。而他自己,顯然就是這個想法的最佳實踐。
青農小檔案
青農:馬聿安
年齡:31歲(1985年出生)
種植區域:台中大甲
種植作物:稻米、小麥
務農時間:七年
給想加入青農的建議:要有全備的農業觀點。